2024年宁夏“百姓学习之星”——基础医学院张淑雅

2024-06-14
作者: 编辑:李婷 来源:

张淑雅,女,1981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宁夏高层次B类人才。现为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特岗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宁夏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宁夏基础医学研究中心肝病方向负责人。2013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持及国家级项目 4项,省部级项目8 项。代表性论文发表至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IF:11.24)、肝脏领域一流期刊Hepatology(IF:17.42)及The Journal of Pathology(IF:7.58)等,均为一区杂志,另发表研究论文30 余篇,总影响因子 大于150。多次在国际大会上报告并3次获奖,获得美国心血管学会的“青年学者奖”和美国肝脏病学会“基础医学研究青年科学家奖”。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国家一级学会),宁夏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学会常务委员,宁夏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宁夏免疫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青年编委。参编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生物化学》及研究生用《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方向聚焦于西部高发器官纤维化(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肿瘤的早筛早诊研究。她胸怀科研报国远大志向,大力弘扬科学家教育家精神,扎根西部宁夏矢志教书育人,潜心基础医学研究,聚焦西部高发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肝纤维化方向研究攻关,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突出成绩,在全区医学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头作用。

贯彻“三全育人”要求,争做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模范

她始终牢记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倾力造就堪当重任的新时代人民生命健康守门人。坚持身教大于言传,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挖掘驻地红色文化和校史教育资源,用好医疗战线抗击新冠疫情鲜活事例,有针对性融入思政元素,增强教育实效。2022年“9.20”新冠疫情期间,连续值守48天,持续开展线下教学授课,面对面指导研究生,跟进做好思想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被评为抗疫工作先进个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科研一体化贯穿始终。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探索“5+X”长学制模式,创新实施“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疫情期间,带领团队创新开展“线上直播+学校在线平台+多元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参编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研究生用《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教材,生化课程获评自治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获评自治区一流基层教研室。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三等奖,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国家级铜奖、西部赛区二等奖;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3项、自治区级5项。突出原创能力培养,把研究生科研思维和科学家精神培养贯穿始终。针对原创性基础研究不确定性、不连续性、探索性、复杂性强的特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研究生“弘扬五种精神、坚持五个做到”(弘扬超越精神,做到挑战极限、追求极致;弘扬开拓精神,做到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弘扬求实精神,做到严密计划、严格执行;弘扬协同精神,做到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弘扬爱国精神,做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指导硕士研究生1人获校长特别奖学金、2人考取协和医科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博士、1人硕博连读。指导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创新论坛获国家级铜奖、西部赛区二等奖。

坚持“四个面向”需求,勇做原创性基础医学研究的先锋

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以坐住坐稳坐热“冷板凳”的韧劲定力,矢志原创性高水平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世界一流搞创新。出国做博士后期间,发扬宁夏人“三苦”精神,挑战极限、追求极致,力争通过巨大的工作量,系统性的研究,聚焦点上做深做透。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交流并获奖,荣获美国心血管学会、中美心血管论坛“青年科学家奖”,美国肝脏病学会“青年学者奖”,得到了国际专家同行的高度赞誉。聚焦医疗健康重大需求做研究。聚焦宁夏多发病常见病,发挥自身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转基因小鼠运用的专长,加强东西部科研合作交流,与深圳大学苟德明团队、空军军医大学韩骅团队合作,联合基础与临床协同攻关,开展基于血浆cfRNA的妇科肿瘤早筛和预后分子标志物筛选与应用等系列课题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地区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立足宁夏深化内外合作求突破。吸纳校内青年教师组建创新团队,真心指导、无私帮带,10余人获批自治区项目,1人获得自治区优青,获批经费超过200万元;联合宁医大总院相关科研团队,开展基础与临床协同攻关;加强与深圳大学、空军军医大、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科研团队合作,培养肝病机制研究学术骨干;拓展与罗切斯特大学、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等合作交流,选派研究生联合培养或青年教师访学,全方位拓展科研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学术影响力。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50分;第一作者论文发表至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IF:11.24)、肝脏领域顶级杂志Hepatology(IF:17.42)等。

践行“投桃报李”情怀,甘做高质量科研平台服务的后盾

面对基础医学科研平台发展滞后的现状,她不怕劳心费力,不惜付出巨大时间成本,主动请缨负责基础医学研究所升级改建及管理改革工作。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服务。借鉴国内外先进平台建设理念、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科研现状及需求,按照“瞄准一流、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目标要求,精细做好平台规划设计,按计划推进硬件设施建设,高标准实现预期目标。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大型高端仪器的使用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基于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平台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提升资源利用率。激励性竞争、兜底性保障。建立常态管理制度体系,既兼顾公平,保证青年教师拥有基本平台,解决好“温饱”问题;同时引入竞聘准入和动态淘汰机制,推行平台资源动态分配管理,最大限度实现责任、绩效与平台资源的有机衔接匹配,激发科研活力,解决好“发展”问题。协同性创新、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基础医学学科优势,挖掘科研平台潜力,对内推动组建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对外加强与临床深度合作,着力打造既有硬件设施条件和专业技术人员,又有强大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平台,走开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子,切实为提升基础与临床协同创新能力及大项目申报做出了应有贡献。

(基础医学院 文/图)

(编辑:宣传部)

分享到:

最新阅读

更多>